近几来,虽然人们变得越来越富裕,内心缺越来越空虚,道德水准也越来越低。而寻找健康生活方式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少有良知、有爱心的人们开始接触到宗旨是“简朴的生活,崇高的理想”的奉爱瑜伽—奎师那知觉。然而,当他们在网上发现有些关于“奎师那是邪教”的文章后,不免产生了困惑。
奎师那知觉到底是不是邪教?在官宣中,没有一处将奎师那知觉定义为邪教的,网上所有称奎师那知觉为邪教的文章都是道听途说,对奎师那知觉没有任何了解。这些人举出了一些国外奎师那知觉运动中出现的问题的例子,以此为证据将奎师那知觉称为邪教。然而,他们的根据全部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并不准确。在他们使用的翻译文章中的“邪教”都翻译自cult一词。但是,cult一词并不是邪教的意思。况且,任何组织和团体中都会出现害群之马,奎师那知觉运动中也不可避免。但并不能因为一个组织或团体中出现了这样的害群之马,就否定整个组织或团体。
把cult一词被翻译为“邪教”的译法既不准确,也不负责。这不仅说明译者不是英语水平低下,就是没有基本常识,或故意而为之。
我们先看一下权威字典和百科全书的定义:
1、剑桥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cult)
cult:
1、a religious group, often living together, whose beliefs are considered extreme or strange by many people
一种宗教组织,许多人经常居住在一起,他们的信仰被认为是极端的和奇怪的。
2、a particular system of religious belief
一个特定的宗教信仰体系
2、大英百科全书(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cult)
Cult,通常是指一个忠诚于某个人、某种观念或某种哲学的小众团体。cult一词经常被用于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或文化倾向之间有一定程度紧张关系的宗教运动上。近年来,cult一词被作为贬义词,非常多地用来指主流之外的宗教组织,暗示这些组织从事了存在问题的活动。许多新兴宗教都被在争议中贴上了cult的标签。
在历史文献中,使用cult一词并没有负面的含义。在受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影响的著作中,它经常被普遍地用到,因为古代地中海世界(包含希腊、罗马、埃及、迦太基等多个古代文明—编者注)是大部分神秘cult的发源地。这些小团体是由一些精英成员参加了某位特定神祇的秘密仪式信仰而形成的。许多罗马cult非但没有与整个社会存在紧张关系,反而紧密地融入了周围社会。
近几十年来,被称为cult的团体往往是那些与社会其他团体关系紧张的团体。然而,除了这一特征之外,对于cult与其他宗教团体之间的区别还没有达成普遍共识。一些学者认为,根据最简单的定义,许多(如果不是全部)宗教派别起源于cult。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cult在文化上已经得到接受,它们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解决,并使cult被认定为一个教派或教会。
其他学者对cult一词提出了更狭义的定义,将其定义为具有以下部分或全部特征的宗教团体: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实行完全控制、末日论(末日cult)、与社会隔绝、强调超然的精神体验、管理团体成员行为的严格规范,以及对成员的剥削,包括性剥削和经济剥削。在普遍使用中, “cult”一词已经积累了强烈的负面含义,并且经常被用来诽谤某个宗教团体作为一种宗教实践形式的有效性。反cult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顶峰。
鉴于cult一词仍然存在着负面色彩,许多社会学家和研究人员现在更愿意使用“新兴宗教运动”(NRM)一词来描述以前称为cult的团体。这个术语的目的是将新兴宗教团体与其宗教表达形式缺乏合法性的含义进行切割,而宗教形式缺乏合法性的概念已经永久地根植在cult一词中。
简而言之,cult一词的用法比较广泛,主要是指独立于主流宗教团体的信仰教派,是中性的。最负面的意思是“异端”,但没有“邪教”的意思。
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创办者、梵文专家帕布帕德在他翻译的经典和注释中多次将奉爱瑜伽称为cult。比如在《主采坦尼亚圣行甘露经》中,上篇(adi lila)里有63处,中篇(madhyan lila)有43处,下篇(antya lila)有24处,包括:the cult of devotion,the cult of Caitanya Mahaprabhu, the cult of hari-kirtan, the cult of sankirtan, the cult of Krishna Consciousness, the cult of Hare Krishna, Vaishnava cult,bhakti cult, bhagavata cult。根据上下文,它可以分别被译为“奉爱宗”或“奉爱法门”、“采坦尼亚·玛哈帕布宗”、“哈利克依尔坦宗”、“桑克依尔坦宗”、“奎师那知觉宗”、“哈瑞奎师那宗”、“外士纳瓦宗”、“巴克提宗”或“法门”、“博伽梵宗”或“法门”,等等。
当一种新的信仰团体刚开始出现时,一般都会被称为cult。当它之后逐渐变成主流信仰时,就会被冠以“religion”(“宗教”)的头衔。而如果走偏,就可能成为邪教。
“当一种信仰进入一个新的地域,sect(宗派)就会变成cult(异端)。即使在一个社会中被视为最常规的宗教团体如果试图在一个具有不同宗教文化的社会中发展也会被定性为cult(异端)。比如,在印度,天主教传教士代表着cult(异端),在日本,圣公会教徒( Episcopalians)被视为cult(异端),在美国,印度教徒被视为cult(异端)。”(《宗教的兴衰》RODNEY STARK)佛教初期相对于婆罗门教而言是cult(异端)。基督教初期相对犹太教来说也是cult(异端)。它们后来逐渐壮大,并占领了主导地位,于是,便从cult转变为religion(宗教)。也就是从小众变成了大众。但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变化。
综上所述,cult往往是新发展起来的宗教团体,它们有可能是正统宗教的一个新宗派,也可能是完全新创的宗派。这些宗派在发展中有可能最终被社会认可,成为正统宗教或宗派,也可能被创始人或继承人利用以满足私欲,而成为了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