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之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
中华文化相传经历了远古文化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综观中华民族文明史,各个朝代都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如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儒教不同于儒家,其通过宗庙和祠堂祭祀,以及文庙、武庙的供奉得以延续,并通过君主的教化获得正统思想的地位。祭祀祖先轩辕黄帝、祭孔都是代表性的具有信仰色彩的活动。
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约是西汉时期。自从传入中国后,在不断和汉文化交流中融合为汉文化的一部分,被称之为汉传佛教,而在藏区有藏传佛教,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是中国本土巫教借鉴佛教、玄学产生的宗教形式。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作为最高信仰的的宗教。早期的道教经典大量抄袭、模仿佛经语句和思想,乃是学界的共识。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关键性的宗教观念在南北朝时期已成为道教的有机组成部分。道性论、三宝说、法身说在南北朝时受佛教的影响而产生,并在南北朝末期已经形成。总体来说,道教吸收佛教思想并独立推衍、发展教义是在唐代初期就已经基本完成了。
另一支东方文明体系是韦达(吠陀)文明,属于印度河文明与恒河文明的结合体。韦达文明并不是印度教。“印度”是指古印度西北地区的辛度河(Sindhu)。邻近的穆斯林发言不太正确,就变成了“印度河”(Hindhu),并把这个流域的信仰称为印度教。“印度教”的称谓实际上相当于“印度河畔的信仰”的意思。所谓的“印度教”的前身是婆罗门教,这是因为古印度文明制度中的主导阶层为婆罗门,也即知识分子、教师、祭师阶层。婆罗门教中也分不同的宗派,但都是依据韦达经典及论著而创。韦达文明中的社会分工体系叫Varna,即世俗四阶层,也称为四种姓制度,包括婆罗门(知识分子、教师、祭师)、刹帝利(统治阶层、管理者)、外夏(商人、农民)、庶陀(劳工)。同时还有灵性提升阶段,即Asrama,包括学习期、居家期、退隐期、出家期。
两大文明在古代时期基本上都由上天神灵信仰和社会生活两大部分组成。几千年来,印度的上天神灵信仰一直占据主导地位。1757 年以后,印度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公布了“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为共和国。但印度宗教色彩并未淡化,其元素遍及印度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说,印度教有三亿三千三百万个神。这种说法既不准确,也不科学。印度教中有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有人格神,也有非人格神。印度教中实际上包括多个宗教信仰。比如希瓦(湿婆)信仰、罗摩信仰、奎师那(维施努)信仰、梵天信仰、太阳神信仰等。主要的宗教信仰中都有自己的唯一神。比如奎师那信仰者将奎师那奉为最高神。希瓦信仰者将希瓦奉为最高神。只是因为宗派较多,所以人们宽泛地称其为多神信仰。中国也有很多神。比如中国有三清天、黄帝、昊天、太一、风神、雨神、太阳神、土地爷等等。在《封神榜》小说中还有新封的神。对于不了解中国国情的人而言,也会觉得这是个多神信仰的国度。
中国在秦汉时期,由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宗法制与政治体制相对脱离。从此,宗教信仰受制于朝廷,退居次位,上天神灵信仰逐渐式微,而以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独领风骚。后虽有基督宗教之上帝可以补上天神灵信仰之缺,但已非华夏原本之上帝信仰及天地祭祀之原貌。而与华夏文明同处于喜玛拉雅山脉南北之韦达文明正可弥补。
本书旨在对两大文明经典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比较,以发现两者之间的相性和互补性。中国古代经典与印度古代经典两者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绝非我这一本小书能够对比透彻的。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本书只能蜻蜓点水般地略抒己见,算是抛砖引玉,书中肯定有不少错误,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22年5月于北京君贵门舍
目录
一、黄帝 (一)阪泉之野大战与库茹之野大战 (二)《黄帝内经》与阿育韦达 (三)《黄帝四经》中的“礼”与《博伽梵歌》中的“法” 二、道家 (一)《道德经》中的“道”与《博伽梵歌》中的“梵” (二)《南华经》中的“仙”与《博伽梵歌》中的“圣” 三、儒家 (一)《易经》与《博伽梵歌》中的定命与变数 (二)《中庸》的中庸之道与《博伽梵歌》中的瑜伽之道 (三)《论语》与《博伽梵歌》中的孝道 (四)《大学》中的大学之道与《博伽梵歌》中的天启之道 (五)《孟子》中的“不伤”与《博伽梵歌》中的“不害” (六)《荀子》与《博伽梵歌》中的“为圣之道” (七)《礼记》中的“礼”与《博伽梵歌》中的“法” 四、墨家 《墨子》中的尊天事鬼与《博伽梵歌》中的祭神归天 五、新儒学派 (一)程朱理学的“理一分殊”与《博伽梵歌》中的“既一既异” (二)陆王心学的“知行合一”与《博伽梵歌》中的“爱行合一” 六、佛家 (一)《心经》中的“五蕴皆空”与《博伽梵歌》中的虚幻能量 (二)《金刚经》中的“降服其心”与《博伽梵歌》中的“控制心意” (三)《箭喻经》之箭喻及《法华经》之火宅喻与《博伽梵歌》中的出离法 (四)《六祖坛经》之“本来无一物”与《博伽梵歌》中的“自我一无所为” (五)持诵佛号与念诵圣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