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业报法则

    因果业报(karma)是物质自然的基本法则,由至尊主或祂的代表制订,通过它来表达至尊人格神首的最高权威和权力。业报意味着一个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任何活动都会产生反应 ,换句话说,它指的是行动及其反应的定律。《博伽梵歌》描述了三种类型的业报(karma),“业”是指行动。

1、合正法行动(Karma)
    按照更高的自然法则或韦达文献进行的虔诚行动,也就是符合正法(dharma)的行动。从事这种类型行为的生灵在离开目前的躯体(死亡)时能够升天,或至少来世投胎为人。
    这类活动包括:向婆罗门布施,建造医院或水井,救济饥民,不杀生,以及其它慈善活动。但人类无法完全避免罪恶活动,因为在人的一呼一吸中都会杀死无量的微小生物。

2、违正法行动(Vikarma)
    违反自然法则的非正法活动。任何忽视或违反韦达经典的禁令的活动都属于这一范畴。
    这类活动包括:虐待和杀害动物,盗窃、欺骗、投毒、纵火、乱性、卖淫和破坏社会和谐与和平的活动。
    违反正法行动的后果包括:出生低贱,处于痛苦和悲惨的生活中,贫困,患上不治之症和重病,或投胎到非人类物种中。鉴于生灵的活动不可能是单纯的虔诚或单纯的罪恶,因此,因果报应法则制订得非常巧妙和极为复杂 ,除了基本原则外无法详尽进行描述。一个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善业而获得一个较高的地位,但是因为无法完全避免罪恶活动,因此也会遭受前世恶业的报应。有的人会突然从较高的地位上掉下来 ,被迫接受成熟了的恶业报应。
    虽然对常人来说,因前世的善恶活动所遭受的业报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但一个人仍然具有自由意志随时改变自己的生命轨迹。但对于已经完成的行动来说,一个人必须接受相应的痛苦或快乐的善恶报应。一个人不一定在今生就遭受业报,也可能来世才会遭受。所以有人出生时就不健全。今生各种活动的积累会影响我们死亡时候的精微躯体,并导致我们来世获得相应的躯体。

 


3、无报应行动(Akarma)
    只有超然主义者才能避免因果法则的影响,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无报应(akarma)活动。不会遭受任何业报的行动就叫“无报应行动”。它并不是指世俗中的好逸恶劳、无所事事。纯粹的超然行动因为只为至尊人格神首的快乐而为,因此是无报应行动(《博伽梵歌》3.9)。这种活动使我们有资格在离开现在的身体后到达灵性世界。
    然而,如果没有一位经验丰富的灵性导师的指导,就不可能从事无报应活动。这是因为我们不能完全明白主的旨意和计划。换句话说,无报应行动意味着一个人的行为超越了自我的善恶概念。
    “一个接受奉爱服务之途的人,并不会失去由研习韦达经、举行祭祀、修习苦行、慈善布施、探究哲学与果报活动而来的成果。仅仅通过从事奉爱服务,他就能得到这一切,而且最终到达至高无上的永恒居所。”—《博伽梵歌》8.28
    一个人不可能不行动。但一个人的行动可以得到净化,同时不执着行动的结果。主奎师那说:
    “琨缇之子啊,无论你做什么、吃什么,无论你供奉什么、施舍什么,无论你做什么苦行,都应该当作对我的奉献去履行。如此,你便能摆脱一切活动及其善恶报应的束缚。按这条弃绝原则专注我,你必得到解脱,并到达我。”—《博伽梵歌》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