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瑞奎师那的世界
作者:雅首达·库玛尔·达斯
2017年4月14日
“哈瑞奎师那”是指整个哈瑞奎师那曼陀(Hare Krishna Mantra)。
世界—“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哈瑞奎师那的世界的内涵就是:在我们这个人类地球上,哈瑞奎师那曼陀是什么时候开始传到人间的?它是如何通过使徒传承一直传到今天?它的传播范围有多大?又是如何从原传地扩展到全球,全人类的?
一、“哈瑞奎师那”的出处
根据《普度斗争世奥义书》(Kali-santarana Upanisad),“哈瑞奎师那”玛哈曼陀首先由大梵天传给拿拉达牟尼。
《普度斗争世奥义书》
铜器年代末,那罗陀(拿拉达牟尼)往问大梵天曰:“尊者!余漫游大地,顾如何而可度出此斗争世耶?”
大梵天曰:“善哉问!谛听,一切经教之隐秘义,汝可以之度出此斗争世(卡利年代)之轮回者,唯以诵持薄伽梵太始神人那罗衍那(拿拉央纳)之名,可以振落此争斗之世。”
那罗陀进问曰:“彼名为何耶”?
于是金胎大梵天曰:
“哈瑞奎师那,哈瑞奎师那,奎师那奎师那,哈瑞,哈瑞
哈瑞茹阿玛,哈瑞茹阿玛,茹阿玛,茹阿玛,哈瑞,哈瑞”
此一十六名,消除斗争恶。
超此方便法,在诸《韦达》中,无有可见者。此十六言,消除吉瓦之复障,为十六道光明所围绕者;由是超上大梵,如日轮光聚,迨浮云既祛而显耀焉。”
于是那罗陀更问曰:“尊者!其戒律为何耶?”
则日:“无戒律也。常时无论在清净,非清净境,诵此咒言,则可得与大梵同界,相近,同相,相系。”
有人念诵此十六名三俱胝(Zhi,音:支)半者,则度脱杀婆罗门罪,度脱杀人罪,得除盗金罪;其于祖灵、天神、凡人所加损伤罪,皆得涤除矣。尽弃一切法已,则顿然解除一切罪恶而得清净。顿然解脱矣。——顿然解脱矣。
此《奥义书》也。室利《普度斗争世奥义书》竟。
梵文原文:
Kali-santarana Upanisad
(1)
harih om
dvaparante narado brahmanam jagam katham
bhagavan gam paryatan-kalim santare-yamiti
sa hovaca brahma –
sadhu prsto’smi sarva sruti-rahasyam gopayam
tacchrnu yena kali-samsaram tarisyasi bhagavata
adi-purusasya narayanasya namoccarana-matrena nirdhuta-kalir bhavati
(2)
naradah punah papraccha tananam kimiti
sa hovaca hiranyagarbah –
hare krsna hare krsna krsna krsna hare
hare rama hare rama rama rama hare hare
iti sodasakam namnam
kali-kalmasa-nasanam
natah parataropayah
sarva-vedesu drsyate
二、传承与传播:
(一)“世”—传承历史
1)采坦尼亚之前
拿拉达牟尼得到这一曼陀后,继续下传。一代复一代,接受这一知识的主要圣人们形成了外士纳瓦使徒传系:
2. Brahma(大梵天) 3. Narada Muni(拿拉达牟尼) 4. Vyasadeva(维亚萨兑瓦) 5. Madhvacarya(玛德瓦查尔亚) 6. Padmanabha Tirtha 7. Nrhari Tirtha 8. Madhava Tirtha 9. Aksobhya Tirtha 10. Jaya Tirtha 11. Jnanasindhu Tirtha 12. Dayanidhi Tirtha 13. Vidyanidhi Tirtha 14. Rajendra Tirtha 15. Jayadharma Tirtha 16. Purusottama Tirtha 17. Brahmanya Tirtha 18. Vyasa Tirtha 19. Laksmipati Tirtha 20. Madhavendra Puri
21. a)
Isvara Puri(伊施瓦尔·普利,采坦尼亚的灵性导师) 22. Sri Caitanya Mahaprabhu(圣采坦尼亚·玛哈帕布) |
2)采坦尼亚显现
接着,主采坦尼亚·玛哈帕布显现,他整合了外士纳瓦四大传系的教义,创立了不可思议既一既异哲学(Achintya Bheda-Abheda):
ü 从玛德瓦(Madhväcärya, Brahma-Sampradaya)摄取两个要点:彻底否定玛亚瓦迪宗(非人格派)哲学,强调服务奎师那神像,接受祂为永恒的至高灵性实体。
ü 从罗摩努佳(Rämänuja, Lakshmi-Sampradaya)摄取两点:不被业报或辩智所污染的奉爱(巴克提)概念和对奉献者的服务。
ü 从维施努斯瓦米(Viñëusvämi, Rudra-Sampradaya)摄取两点:完全依靠奎师那的情感和依附性奉爱服务之途。
ü 从宁巴尔卡(Nimbärka, Kumara-Sampradaya)摄取两点:接受茹阿达(Radha,奎师那的喜乐能量、永恒伴侣)庇护的必要性和对牧牛姑娘(gopi)们对奎师那之爱的最高崇敬。
并开始公开、广泛地传播哈瑞奎师那曼陀。
3)采坦尼亚之后
23. Rupa Goswami, Sanatana Goswami, Svarupa Damodara Goswami 24. Raghunatha dasa Goswami, Jiva Goswami 25. Krishnadasa Kaviraja Goswami 26. Narottama dasa Thakura 27. Visvanatha Cakravarti Thakura 28. Baladeva Vidyabhusana, Jagannatha dasa Babaji 30. Gaurakisora dasa Babaji |
以上是“世”的涵意。
(二)传播范围
在“界”上的四个节点:
1、 大梵天传给拿拉达牟尼,直到 伊施瓦尔·普利(Isvara Puri)都是秘传。
佐证:耶稣到印度的故事
一八九四年,俄国作家兼旅行记者尼古拉斯.诺托维茨(Nicolas Notovitch)在法国巴黎发表了一本震惊世界的著作《耶稣基督佚史》(La Vie Inconnue De Jesus-Christ)。因为《圣经·新约》的四福音书只提到耶稣出生时到十二岁之时出现于犹太教神庙的事迹,但完全没有提及耶稣从十二岁起到三十一二岁重返耶路撤冷传道这段期间的事迹。该书描写了耶稣这段时期远赴印度生活和修行的内容。摘录如下:
伊萨(耶稣)十四岁的时候来到印度,与雅利安人一起生活。他去了奥里萨(Orissa)邦的佳甘纳 塔·普里。那里的婆罗门祭司热情地欢迎他的到来,教他阅读和理解韦达经典,传授他通过祈祷治愈疾病的方法,如何驱除罪恶的欲望,让人们重新爱神。他在那里呆了六年,并成为了婆罗门。普通百姓都非常喜欢伊萨,因为他与外夏们和首陀罗们和平相处,并教给他们神圣的经典。但是婆罗门和刹帝利告诉他,大梵天禁止把灵性知识传给从他的肚子及足部生出的低种姓者。然而,伊萨坚持将灵性知识传给普罗百姓,于是婆罗门准备抓捕他。他只好逃往佛陀的诞生地。
2、采坦尼亚·玛哈帕布
500年前,采坦尼亚·玛哈帕布从印度玛亚浦(Mayapur)开始传给普罗大众。
奎师那达萨·卡维拉佳(Krsnadasa Kaviraja)在《主采坦尼亚圣行甘露经》(Caitanya Caritamrta)中列出了37个主采坦尼亚的主要分支。
Śrīvāsa Paṇḍita和Śrī Rāma Paṇḍita两兄弟是最初的两个分支。
Nirloma Gaṅgādāsa 和 Viṣṇudāsa是第36及37支。
每一支又繁衍出无数分支。但这些只是主要的分支,其它次分支数不胜数。
从采坦尼亚开始形成了梵天—玛德瓦—高迪亚传承(Brahma-Madhva-Gaudiya sampradaya):
经历了近500年后,传到了圣帕布帕德的灵性导师巴克提希丹塔·萨拉斯瓦提。他于1918年3月7日得到托钵僧启迪,并在当日建立了施利采坦尼亚修院(Sri Chaitanya Math)。1920年9月6日,他又建立了高迪亚修院(Gaudiya Math),并在之后由高迪亚修院统领奎师那知觉运动的传播。因此,施利采坦尼亚修院也被视为高迪亚修院的前身。巴克提希丹塔·萨拉斯瓦提生前在印度建立了64个分中心,并分别在缅甸、英国和德国建立了3个海外中心。
传统上,每一个传系都只会有一位特定的被授权和指定的传承人。但到了巴克提希丹塔·萨拉斯瓦提时,他提出了集体领导制,即管理机构委员会(GBC),也可以理解为把单人传承制转变为集体传承制,也就是不再由某一位特定的灵性导师代表整个传承,而由集体承担这个组织的传教使命,延续法脉。但巴克提希丹塔·萨拉斯瓦提的主要门徒们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建立这个集体管理委员会,并在他刚刚隐迹时就开始出现了分裂。经过协商,高迪亚修院一分为二,成为施利采坦尼亚修院和高迪亚使命两大外士纳瓦团体,分别由Srila Bhakti Vilasa Tirtha Maharaj. 和Ananta Vasudev帕布(后来接受托钵僧启迪后称为Srila Bhakti Prasad Puri Maharaj)领导。但巴克提希丹塔·萨拉斯瓦提其他一些门徒并不满意这种划分,出于不同的目标和愿望,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又创立了自己的修院、组织或机构。
4、圣帕布帕德
为了真正履行自己灵性导师的训示,传扬主的圣名,圣帕布帕德于1965年乘坐佳拉督塔号邮轮驶向美国,并于1966年成立了国际奎师那知觉协会(英语缩写ISKCON,音译:益世康),这标志着圣帕布帕德把“哈瑞奎师那”带到了西方世界,乃至全世界,从此,“哈瑞奎师那世界”与“哈瑞奎师那运动”,以及“益世康”几乎成了同义语。虽然益世康也属于高迪亚修院下的一个分支,但它的意义与其他同期所建立的修院在性质上完全不同。益世康的创立标志着主采坦尼亚的使命得到了彻底的、真正的实现。正因为圣帕布帕德的显现、益世康的建立,主的目标才得以达到。毫无疑问,圣帕布帕德得到了主的直接仁慈,并被主赋能。可以这么说,圣帕布帕德是主奎师那亲自拣选的人。当今任何其他圣人都无法与他相提并论。任何其它组织都无法与他亲自创建的益世康相媲美。
到目前为止,益世康在全球有400多个中心以及80多个素食餐厅,另外还有小学、中学和大学 ,以及医院、农场等。
三、结论:
“哈瑞奎师那的世界”有两层意思。
1、按照梵天—玛德瓦—高迪亚使徒传系的教导,以茹阿达·奎师那及其他们的化身和扩展为崇拜对象,以唱颂“哈瑞奎师那”曼陀为主要修行方式的外士纳瓦世界。
2、以主采坦尼亚发起、由圣帕布帕德继承、以益世康为首沿着使徒传系继承、主导并推动的哈瑞奎师那运动。